3年累虧55億!央企「中化國際」子公司宣告破產

2025-10-23 HaiPress

中國中央企業「中化國際」國際控股子公司「寧夏鋰電」因長期虧損、資不抵債,正式申請破產重整。(示意圖/翻攝自Pexels)

中國化工巨頭中化國際(控股)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深陷泥淖,從2023年起累計虧損超過人民幣55億元。公司日前公告指出,其控股子公司「寧夏中化鋰電池材料有限公司」因長期虧損、資不抵債,正式申請破產重整,成為中化國際今年第二家倒閉的鋰電相關企業。

★延伸閱讀★破產危機?長照基金支出年增23%審計部示警了

中化國際公告指出,截至2025年6月底,寧夏鋰電資產總額約2.44億元人民幣,負債則高達2.88億元,光上半年營收僅8813萬元,卻虧損超過2100萬元。中化國際表示,為避免狀況惡化並確保債權人利益,董事會已同意申請破產重整並授權管理層依法辦理。

根據《新浪財經》報導,財報顯示,中化國際自2023年起營運陷入低潮,連續三年虧損。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,營收分別為542.7億元、529.2億元及243.5億元人民幣,年減幅最高近四成,同期虧損則達18.48億元、28.37億元與8.86億元,累計虧損超過55億元。公司坦言,受到市場景氣、技術瓶頸與內部管理挑戰影響,部分策略未能如預期落實。

寧夏鋰電成立於2018年,註冊資本5億元人民幣,主力研發與生產鋰電正極材料。中化國際持股比例高達94%,是其新能源業務的重要一環。不過,這已是中化國際在短短一年內第二次傳出破產消息。今年4月,旗下「駿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」也宣告破產。該公司曾被視為中化進軍動力電池的核心平台,主攻三元鋰與磷酸鐵鋰技術,規畫投資金額一度高達百億元。

中化國際自2018年起積極跨足新能源領域,喊出要打造從電池材料到回收的「新能源產業生態圈」,並在江蘇、揚州等地布局產能。不過隨著行業競爭加劇與市場供過於求,其產能利用率長期低迷。2024年底統計,三元鋰電池年產能2.2GWh,但實際稼動率僅約2.3%。

在連年虧損壓力下,中化國際近年陸續出售資產。9月底,美國化工巨頭杜邦宣布收購中化國際旗下從事膜材料業務的「中化(寧波)潤沃膜科技有限公司」,交易預計於今年底完成。該公司主攻反滲透膜研發與製造,曾被寄予厚望要打破外資壟斷,但投產時間一再延宕,直到2023年底才完成驗收。

免責聲明:本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,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亦不負任何法律責任。本站所有資源全部收集於互聯網,分享目的僅供大家學習與參考,如有版權或知識產權侵犯等,請給我們留言。